作者:Tom Bonoma

我們有些時候都會留意到自己的頭腦運作得很順暢,但我們也不太情願地對那些腦袋似乎不太靈光的時候更加熟悉。在那些時刻裡,我們會很疑惑為何其他人對世界的看法不像我們那樣清晰有架構,又或者為什麼我們會不記得自己很確定知道的事情。

事實上,心智的認知架構比我們所瞭解的還要複雜許多。這種極為複雜的架構就是變數(Variable)這知識在探討的部分,該知識清楚勾畫出一個人頭腦、身體、和心智運作的獨特藍圖。透過變數,我們能夠探究一個人設計中的「布局」,比人體圖上顯示的資訊更為深入,透露出一個人設計上的獨特長處以及必然會有的限制。

決定個人的變數:左與右

我們有許多人已經被辨別為左腦型或右腦型的人。而變數清楚顯示的是,我們的身體、觀點、和思考也呈現類似的「左」與「右」特質。

一個人的變數是由一組四個代表左和右概念的箭頭所呈現,而左和右的特質並非來自這人設計中的閘門、爻線、或顏色,而是由調性(Tone)所決定。

若一個人的變數是左箭頭,就是屬於策略性、聚焦專注、和且天生主動的,是七大中心人類特質的延續。而右箭頭則屬於接收力強、綜觀的、被動的,更趨向我們未來進化的特質。由於我們是過渡期物種,因此我們綜合了左箭頭和右箭頭的特質。一組四個左右箭頭的組合決定了我們獨特的變數。

四個轉變

四個左右箭頭對應組成變數的四個要素,我們稱之為轉變。這四個轉變包含:

消化 – 適當的飲食方式會優化大腦系統功能
環境 – 正確的環境給予身體滋養與保護
觀點 – 設計裡要在該環境中看見的獨特觀點
意識 – 心智聚焦與清晰表達個人想法的獨特方式

因為這四個轉變每個都有可能帶有左箭頭或右箭頭特質,因此總共會有16種可能的變數組合。

與制約抗衡

知道我們哪個部分是左箭頭的策略或右箭頭的接收,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臣服於自身獨特設計的機制。這知識,伴隨策略和權威,給予我們一套全面性的工具來克服大多數情況下長達數十年的制約與同質化影響。

由於我們是被制約成不屬於自己本質的模樣,所以很常見的狀況是,我們會在設計中屬於接收型的地方,試圖想要策略型地運作。這給我們的頭腦、身體、和心智帶來巨大的壓力,在許多層面上造成失衡的狀態,而且讓我們脫離了自己真正的潛能。

舉例來說,想像有個學生是右箭頭的頭腦。由於世界上主流的運作模式是左箭頭策略型的,因此他們會承受很多需要聚焦的壓力,而這樣的學習方式也給他們的大腦系統造成異常的負擔。他們可能會在課堂上詳細做筆記,讓自己看起來很認真,或試圖利用記憶小卡片把課程內容烙印在腦袋裡,確保自己能夠記住這些資訊。和左箭頭策略型的學生不同的是,這些右箭頭的學生若是選擇不強迫性讀書,而是單純把心思放在聽課上,實際上他們反而會有最好的表現。因為他們的腦袋會吸收和儲存所有他們接收到的資訊,當他們需要這些資訊時,例如考試被問到相關問題時,他們會發現自己能夠很自然地去擷取這些資訊。

然而,如果他們不瞭解自己的頭腦設計是如何運作的,他們很可能會感到焦慮、沒有安全感、或者感受挫折,因為他們會試著用不符合自身設計的方式去運作。長久累積下來,這樣的不正確運作不僅會增加他們討厭上學或自尊低落的可能性,而且也會對他們大腦系統的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更深層的區分

變數代表了另一個層面的區分元素,擴大了單純透過遵循策略和權威所帶來的助益。策略和權威的焦點在於信任身體機制,直到盡可能貼近天生的潛能;然而,策略和權威無法滿足的,是心智和意識層面達到正確運作的可能性。

由於我們屬於二元意識:身體與個性這兩個非常不同的層面被強迫結合;因此,需要有額外的方法來達成對自身獨特性的完整表達。

這方法包括將心智調整至符合天生的智能,而這天生的智能目前是被掩藏在層層的制約底下。開始去實現我們完整的認知潛能,是我們轉變歷程的最後一步,而前提是我們的身體要能正確的運作,這最後一步才會有可能。

左右箭頭的意涵

為了闡述左右箭頭的意涵,我們要來看看這些特質在消化這個第一個轉變上的運作。消化決定了正確的飲食方式,藉此促進大腦系統的健康運作,同時也顯示出大腦系統是屬於主動策略型的大腦或是被動接收型的大腦。

在六種不同的消化形式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其中有三種形式是和食物本身的狀況有關聯,例如有些人的設計是一次吃一種東西(東西要分開始),有些人則是要吃高於體溫或低於體溫的食物,才能讓大腦獲得最好的滋養。還有另外三種形式是和攝取營養時的情境有關,例如在吵雜的環境或安靜的環境裡進食,或是在平靜或有刺激性的環境中用餐。

不管消化的形式為何,左箭頭的大腦系統是持續活躍的,透過特定的焦點或目的來處理資訊。這種聚焦方式會造成絕大多數的資訊被過濾掉,只留下與其焦點最相關的資訊會被接收和儲存。左箭頭腦袋的人有需要時能在任何時候擷取符合其特定焦點的資訊,讓他們能夠有策略地運用這些資訊,協助他們達到目標和計劃。

相對地,右箭頭的大腦會不加篩選地接收資訊,把所有的東西吸收進來。這導致右箭頭腦袋的人擁有極為龐大的資訊和體驗,但是,由於缺乏特定的焦點,右箭頭腦袋無法自行取用這些資訊。

因此,右箭頭腦袋的人無法意識到自己擁有極大的深度。這樣的人可能會讀同一本書或聽同一堂課好幾次之後,仍然覺得自己沒有吸收到任何資訊。

要讓右箭頭腦袋的人能夠擷取那龐大的資料庫,就需要有人來挖掘;換句話說,需要有人帶給他們焦點。當有人帶給他們焦點時,右箭頭腦袋的人分享出來的東西可能會讓自己也很意外,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從哪來的,不曉得自己竟然知道這些東西。

更趨近真我

知道自己的設計屬於策略型的運作或接收型的運作,是強化自我覺察意識的重要工具。透過開始活出這些特質的意涵,我們能夠達到與自身機制更深層的和諧運作。

這帶來的是更為自在的感受,因為我們更趨近於符合自己身體和大腦系統的獨特性,最終也更貼近我們心智與其獨特思考模式的本質。這樣的校準調整會帶領我們走向實現自身真實的認知潛能,透過我們的權威,給這個世界帶來獨創的新事物,造福所有人。

 

譯者:Harris Wang
原文與圖片出處:Jovian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