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Leela Swann-Herbert
不管是在臉書群組裡或是在其他網站上,網路世界裡有許多關於人設圖的資訊,談論著生產者與薦骨中心。有些內容可能是有幫助的,例如:生產者需要被詢問。但也有些時候,你可能會聽到一些錯誤的資訊、或者是偽裝成事實的迷思。
從檢視生產者策略的真相,到說明如何辨別薦骨回應,本篇文章將會破除五個關於生產者與薦骨中心的常見迷思。
1. 顯示生產者與生產者是不同的類型
人設圖世界裡有個大謠言就是:顯示生產者是第五個類型。但這是個沒有根據的論點。
類型是人設圖的一種機制,有定義的薦骨中心是所有生產者的機制特性,而這也決定了能量場的運作方式,也就是生產者與生命的互動方式。顯示生產者的薦骨中心也有定義,因此,他們也屬於生產者。
顯示生產者確實也擁有喉嚨中心連接至動力中心的機制特性,然而,他們並非顯示者,而且他們策略也不是行動前先告知。生產者的策略是:等待回應,這策略適用於所有的生產者,包括顯示生產者在內。顯示生產者的顯化能力事實上可以被視為是種投射。
2. 並非所有的生產者都會發出薦骨聲音
有些人可能會跟你說:並非所有的生產者都會發出薦骨聲音。實際上,這情況只會出現在沒去進行實驗的生產者。只要生產者開始實驗,並且正確運作,就一定會有薦骨聲音。
生產者的能量場是開放的!生產者時時刻刻都在接納生命,他們不可能把生命阻擋在外。他們擁有對一切事物做出回應的潛能:鳥叫聲、枕頭的觸感、花的香氣、從窗戶灑落的陽光等等各種事物。這些回應通常是在沒注意的情況下發生的,而這也是為什麼薦骨聲音是個非常棒的禮物:我們可以學著去留意身體本身的回應。
薦骨聲音是機械性的,是在體內產生的,透過橫膈膜與骨盆膈膜共振所發出的聲響,兩個隔膜間的聲音震動就像鼓一樣。拜人類生理構造之賜,所有的生產者都有透過薦骨中心發出薦骨聲音的能力。大部分人所面臨的難題在於,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被教導要使用語言來溝通,因此這些肌肉也就萎縮了。就跟起動幫浦一樣,要透過反覆練習才能讓這些肌肉靈活運用。
在Ra幫我解圖後,我很幸運地有個生產者朋友和我一起練習薦骨回應,我朋友稱之為「薦骨時間」,我們會輪流問彼此隨機想到的Yes/No問題,而且我們經常在練習中哈哈大笑:你喜歡冰淇淋嗎?你喜歡醃黃瓜嗎?我們用錄音帶把其中一次練習錄下來,寄去給Ra。Ra回覆說:「這會對生產者非常有幫助。」
這練習對我有非常實質的助益,特別是因為我有定義的頭部和心智中心是接通喉嚨的,長久以來我早已養成表達腦袋想法的習慣。慢慢地,我開始遵從我身體自然發出的聲音,不讓腦袋的想法介入,對來到我能量場內的各種生命中的事物做出回應:啊!解放是很令人滿足的。
3. 對生產者來說,策略和內在權威是同個東西
這是個錯誤的論點。策略和權威是兩種不同的機制。在生產者身上會造成混淆,是因為薦骨中心同時參與了兩種機制。
策略是能量場運作方式的關鍵:生產者的能量場是由有定義的薦骨中心所形成的,而這能量場是對生命中所有事物開放的;因此,生產者的策略是要等待生命來到這開放的能量場裡,再透過薦骨的聲音來回應。薦骨會對進入能量場內的任何事物做出回應;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需要去對所有的事物都做出決定。
舉例來說:有次我和伴侶Dharmen走在繁忙的西雅圖街道上,在某個櫥窗內我看到了一張國際茶道研討會的海報,非常漂亮的海報,而我立刻對這張海報有了正面的回應。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哦,我需要去參加這個研討會。
不過,我沒有馬上跑進店裡去買票,而是跟Dharmen說:「我剛剛對這個茶道研討會有回應,你可以問我一些相關的問題嗎?」
他問說:「你需要去參加這場研討會嗎?」我的回應是:「Unh-unh(不需要)」
「你需要來杯茶嗎?」「Unh-unh(不需要)」
「你只是喜歡這張海報嗎?」「Ah-huh(對)」
最後,我瞭解到回應和決定之間是有差別的。而漸漸地,我也發覺到大部分的回應是不需要採取行動或做出決定的。
4. 你可以就你想做的事情,找朋友來問你Yes/No問題。
剛開始做實驗的生產者經常會尋找各種方式,在遵循策略和內在權威的同時,仍繼續過著他們以為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會導致類似這樣的思維:如果我聽到了自己的回應,那一定就是可以去做的事情。但這是另一個錯誤的論點。
這是我的例子,我也在實驗的初期掉進這樣的陷阱裡。當時我才剛沒了工作,處在一段遠距離的關係裡,我覺得根本是我住的地方有問題,覺得住在這地方讓生命中的一切都停擺了。
我請一位朋友錄了一捲錄音帶,詢問我關於搬遷到幾個不同城市的問題,這些城市都是我腦袋認為對我會有幫助的地方。我的情緒中心有定義,因此我需要透過多次的薦骨回應來感受我的情緒波;而錄音帶是個方便的工具,可以被重複詢問同樣的問題。儘管我有練習回應,但這個方法並沒有真的讓我在一段時間後獲得情緒清明。我感受不到自己薦骨能量的投入,完全沒有,因為這一切都是根據假設來操作的。沒有人詢問我要不要搬遷,沒有人詢問我是否接個企劃案或者是否去某個地方。這一切都是我的腦袋想出來的…試著要讓我的人生變成我以為我想要的樣子。
然而,當在真實生活中我被詢問是否搬遷,而且也真的有個明確的目的地時,我的回應才確實推動了我的情緒波運作。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了情緒清明,生命也推著我前進了。
唯有來自能量場外且涉及其他人、地點、或計畫的yes/no問題,才需要透過薦骨回應來做決定。而對情緒中心有定義的半數生產者來說,薦骨聲音的回應會啟動情緒波,實際上去展開其內在權威的運作過程。
5. 生產者知道適可而止
開放的薦骨其中一個關鍵非我狀態就是:不知節制、不知道適可而止。因此,生產者是知道適可而止的—這也是個錯誤的論點。
薦骨中心可以辨別是否有能量完成一項活動、以及是否已無法取用能量。而我們可以透過薦骨聲音來觀察這一點。
但生產者可能會把知道適可而止解讀為是種能力,認為自己知道適可而止。通常,剛開始實驗的生產者可能會以為,當他們透過回應正確地投入某件事,那麼做那件事對他們來說就會永遠都是正確的。事實上,對生產者來說,適可而止是關於每個時刻當下的身體感受。
在培養出覺察意識前,個性層面是無法意識到身體智慧的。對生產者來說,覺察意識是要透過觀察薦骨回應來練習的;因此,知道適可而止是每個當下去覺察薦骨對生命回應的一個過程。
譯者:Harris Wang
原文與圖片出處:Jovian Archive